哈曼的恨與惡

        七、八月我們以《以斯帖記》為講道經卷,在第三章亞甲族的哈曼正式登場,因著末底改對他不跪不拜(斯三5),沒有給予其當得的尊榮,更因末底改是猶大人,哈曼將他仇恨伸延整個末底改的本族。

        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對待猶太人跟哈曼別無異樣。歷史只是不斷重覆。很多學者及歷史學家研究這位擁有1/4猶太血統的希特拉要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的原因,除了是當時猶太人把持德國的經濟命脈,以及為要製造國民一個共同的敵人以鞏固其政權外,多少也可能與其個人的經歷有關。

        他滿有期盼投考維也納的藝術學院,其報讀入學的作品被當時那猶太裔的教授斷言他的畫筆將來也不會有多大進步而拒絕取錄。

        人的恨可以產生極端的邪惡,正如希特拉一樣。但這惡同時會催生煽動的邪惡,要將這個恨不斷散播。哈曼煽動亞哈隨魯王令全國滅絕所有猶大人,當時納粹第二號人物戈培爾(J. Goebbels)是納粹宣傳部部長,他的雄辯之才成功令德國人相信猶太人就是國家所有災難的源頭,誘騙及加深國人對猶太人的仇恨,他不諱言「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複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許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

        煽動的邪惡也會最終製造了平庸的邪惡。這個名稱來自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她以納粹戰犯艾希曼(Eichmann)的案例,他雖無親手殺害猶太人,但以服從為榮,沒有個人思考,為要完成上頭的命令,致力使集中營的集體屠殺運作得更好,更有效殺更多的人,故不問所做的是對是錯。艾希曼就如那些將會執行亞哈隨魯王所頒下的命令,在國定殺戮日時滅絕所有猶太族的人。

        恨可以誘發很多的惡。若當我的憤怒變成恨時,勿任由它產生更多的惡。「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

杜文軒傳道 20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