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鄰如己  (加  5:14)

基石堂
週五老友記   上午10:00
週六青少年崇拜 下午 2:00
主日崇拜    上午 10:00
崇拜週刊

牧者心聲

上帝極厚的恩典【尋找墓碑的故事:宣道會冼其昌牧師(Griffith Lloyd Hughes)】

在香港跑馬地「香港墳場」第16A區,安葬了一位宣道會宣教士。他名叫冼其昌牧師(Rev. Griffith Lloyd Hughes),死於當年今日,即1911年8月25日,終年34歲。

多年前,我從一些中英文獻,得知他的中文名字,1905年來華,1911年在香港死於心臟病。近日,重讀張志江牧師的《活水南流──福音與越南》,得知冼牧師曾被翟輔民牧師(Rev. Robert Alexander Jaffray, 1873-1945)看中,想調派他從廣西前往越南宣教。張牧師在書本,形容他抵達越南峴港後不久,「便認為此地的事工發展空間甚小,無甚意義,而返回中國傳教。總括而言,其工作並沒有多大果效。一九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心臟病猝發,死於香港,死後無人過問,寂寂無聞。」

一位沒甚麼成果的宣教士,寂寂無聞,長眠於香港。我曾多次到訪他的墓地,但不想停留於此書的結論,很想進一步尋索他的故事。感恩近日找到他的信件,以及美國宣道會在越南宣教的歷史史料,遂分享以下鮮為人知的小人物來華宣教故事。

Griffith Lloyd Hughes,英國北威爾士人(North Wales)。約二十歲前往美國,入讀宣道會之奈亞宣教訓練學院(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 Nyack)。畢業後,先從事一些傳教工作,然後來華宣教,於1905年秋抵達華南廣西,先在梧州學習粵語。起初雖未被安排工作,已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巡迴佈道。

他喜歡閱讀好書和文學作品,記憶力超強,能夠充分利用所獲知識。然而,他從不允許書籍取代聖經的地位,始終將聖經視為「書中之書」。他的思維敏銳,無論討論的問題多麼複雜,也能以最合乎邏輯和精確的方式,給予正反兩方面的結論。

他為人品格高尚。在所做的一切事上,無論是主持福音聚會,還是談話或寫作,都具有威爾士人特有的強烈熱忱和激情。其內心,亦對安南(越南)充滿迫切的掛慮,曾表示若需要,願意為這個長期被忽視的地區,獻上生命。

至於靈性上,他被形容為一個祈禱人,並且已學會堅持代禱的秘訣。即使任務相當緊迫,也不讓它們擠佔與上帝一起的安靜時間。他在書信,形容祈禱乃「甜蜜的時刻」,會為代禱者禱告,且迫切為安南的需要禱告。

豪無疑問,他並沒有放棄安南,且對此工場非常感興趣。在去世前數週,曾寄出一篇文章給美國宣道會,詳盡地講述他與翟輔民牧師、何思樂宣教士(Paul M. Hosler),一起探訪該國的經歷。

在患病去世前數天,他對一位來訪的弟兄說:「我並不擔心這疾病的後果。我只是祂的奴僕,如果祂希望我在這裡,我就會活下去;否則,我很樂意離去。」

去世前一天,翟輔民和他度過一段非常寶貴的時光。雖然他的身體非常虛弱,但頭腦非常清醒,對死亡毫不畏懼,堅定地形容自己是「主耶穌的奴僕」並並重復分享一首詩歌《平安,完全的平安》(Peace, Perfect Peace)的歌詞:

 「Peace, perfect peace, the future all unknown, Jesus I know, and He is on the Throne.

 平安,完全的平安,未來全是未知的;我認識耶穌,祂在寶座上。」

去世翌日,美國宣道會的週刊,剛好刊登了他數週前寄出之那篇有關安南的文章,成為他在宣教路上的遺作。

原來,他自小患有心臟病,然而健康狀況非常好,能夠如常工作。想不到,只參與了宣教工作六年,便結束地上生命,息勞歸主。翟輔民牧師對他如此形容:「他非常接近上帝,面對治癒非常認真,並覺得自己是在遵從上帝的旨意。」

一位寂寂無聞的宣教士,在世人看來,並沒什麼宣教成果。當我尋找他的生命故事,卻深被感動。在他短暫的人生,活出順服上帝,不埋怨、不懼怕的生命。

願以此文,在他去世的紀念日子,衷心表達致敬!              

轉載自HisStoryMinistry專頁(2024年8月25日),並蒙黃彩蓮牧師允許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