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刺

        一根刺雖然微小,但卻會令人穩穩作痛,終日不安,直至你除去這根刺才感到舒適安泰。肉身上的刺還可用盡方法除去,但心靈上、人際關係、甚或夫婦之間的「一根刺」卻不一定可以用盡方法移除,反而學習接納這根刺的存在是另一條出路。

        <打死不離三父女>一戲中的父親(瑪哈維)心裡有很多根刺。第一根刺是他很希望成為國家摔跤手,可惜因為現實生活的問題,令他不能實現為國家爭光的夢想,只能接受現實當個普通的職員,為生活而努力。第二根刺是他希望可以生一個兒子,並將他訓練成摔跤手,延續他的夢想,可惜事與願違,天意弄人,太太為他連續生了四個女兒,最後他沒有要求太太再生了。第三根刺是訓練女兒成為摔跤手,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為了自己女兒將來的幸福–要她們將來出人頭地,有機會選擇自己未來的丈夫,而不是按印度的傳統,女孩子自小便被訓練做家務煮飯,到十六歲便嫁給一個不知是誰的丈夫,然後做生育機器。有一幕,我很感動,在一個晚上瑪哈維趁女兒睡覺的時候,為她按摩雙腳,太太問他何苦要這樣訓練自己的女兒,瑪哈維感嘆道:「父親與教練的角色難以同時存在。」*

        大女兒在被訓練的過程中也存著不少根刺。第一根刺是不順服父親的訓練,難以理解父親的愛,於是屢次嘗試破壞。這也是年青人與父母常見的矛盾,父母常說年青兒女反叛,兒女卻反駁父母不明他們的想法,這些衝突需要時間去溝通、疏理、經歷、體會、明白及諒解。第二根刺是面對誘惑,紙醉金迷世界,對比刻苦單一的訓練,是放鬆自己去享受人生,還是為夢想而攻克己身。這不是容易面對的挑戰,除了自身的紀律外(如瑪哈維的二女),很大程度需要同儕的支援,因此結識良好的友伴十分重要。第三根刺是依賴教練或父親,還是最終要相信自己,獨立應對最後的冠軍爭奪戰。孩子的成長是不斷經歷困難、失敗、挫折,最後脫離父母的依附,成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理想,處事方式。父母需要留意,在安全的環境,容讓孩子多番嘗試,縱然失敗跌倒,也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在適當的時候,需要忍心放手,讓孩子高飛,一闖他們的天地。

        保羅在林後12:1-10提到他肉體上有一根刺,神沒有垂聽他的禱告把這根刺除去,但卻應許保羅: 「我的恩典夠你用。」於是保羅順服,接受與這根刺共存,正面看這根刺的功用,學習謙卑、剛強、倚靠神。弟兄姊妹,生命不一定是一帆風順,更多時是充滿挑戰。 若我們認定「一根刺」是生命的常數,如鯰魚效應一樣,不斷刺激我們,要我們時刻保持警醒,多方學習,藉著這些歷練,目的是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成熟及精彩,讓我們由這一刻開始,學習全然依靠神,帶著神的恩典與這根刺同行,迎向前方。 願主祝福大家。

*筆者按 : 父母與教練的身份是可以並存的,詳見劉遠章著(2015)《家長教練──為孩子安裝8個生命的快樂軟件》。

鄭堅民校長2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