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一步
朱耀明牧師在被告欄的陳辭當中,有一段提到曾有一位弟兄向他訴說受市政署不公平對待,令小販攤檔沒法經營。朱牧師說:「我們也祈禱。不過,我可多走一步」。然後陪弟兄向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申訴署申訴,結果把問題解決了。
朱牧師引用雅各書二16指出「多走一步,教會應是散播盼望的群體;多走一步,教會應是擁抱傷痛的群體;多走一步,才是教會存在的真正意義。我一心決志與民同行,多走一步,一起爭取改善民生,爭取興建東區走廊,爭取興建東區醫院,爭取木屋居民上樓,爭取改善工人生活。」
「多走一步」確實是對今天教會的敲鐘。有人指出教會也離不開80/20定律,兩成人承擔堂會其餘八成的整體需要。每週除了花上無盡精力「營運」這副機械,也沒有甚麼餘力再多走一步,走到鐵閘以外關心外面的世界。
但我感謝主,宣基/基石家一直嘗試走進社區,散播盼望。過去我看到弟兄姊妹組織探訪隊向社區長者送暖,有時幫手清潔家居,也有陪診,甚或是上門為長者更換燈泡。趁着節日親手做一些禮物或甜品送到附近屋苑的清潔工人和在假期仍然緊守崗位的保安員。教會慈惠基金過去是被動的幫助求助者,今在牧者帶領下各牧區/團契可主動申請基金作一些祝福社區活動。差傳年會更是首次以關心本地印傭為主題,將祝福和愛帶進家中。
隨著社會福利制度愈趨完善,金錢和物資的支援需要也相對下降,但對於弱勢的一群,同行、資訊和心靈關懷的需求卻很龐大。我感謝主,各堂崇拜有幾十位弟兄姊妹參與聖樂事奉,不過,在服事弱勢群體方面,特別是特殊孩子的事工卻長期不夠人手,一人難求。外間院舍歡迎教會探訪,但我們卻人手缺乏。在關懷精神情緒軟弱的肢體,不單我們沒有特定事工,有時更因為認識不深,處理不當而造成二次傷害。
或許我們不需要亮麗的專業團隊,但我們中間不乏有醫護背景的肢體、社會工作者,受過正式輔導訓練的,或在社關機構服事的等等,我們可按需要走在一起,那怕只是提供一個簡單而適切的資訊,或者是主日崇拜後花45分鐘的同理聆聽,牧者再以聖經話語彼此祝福,大家多走一步,對有需要的人已是一大步。
若你也希望多走一步,可以與我聯絡,一起同行祝福社區。
祝宗麟牧師 2019.5.5